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傳播技術變革時代,這是一個媒體創新發展的重要歷史關口。
從“鉛與火”“光與電”到“數與網”,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從未像今天這樣方便,傳統媒體面臨的挑戰從未像今天這樣嚴峻,新興媒體的發展從未像今天這樣迅猛,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的任務從未像今天這樣迫切。
這是一條全新的起跑線,這是一次堅定的再出發。
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,整合新聞媒體資源,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。2014年8月,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了《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》。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,強調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、一體發展。
2015年12月,總書記視察解放軍報社;2016年2月,總書記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,都對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提出明確要求。他指出,要推動媒體融合發展,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,要從“相加”到“相融”,著力打造新型主流媒體。
黨中央從戰略高度謀篇布局,就是因為融合發展是我們鞏固宣傳思想文化陣地、壯大主流思想輿論、打造新型主流媒體必須回答的時代命題。
2年多來,宣傳部門統籌協調,中央和地方各主要媒體一齊發力,開始了從“相加”到“相融”的加速跑。各媒體以再創優勢的責任感、革新求變的使命感、只爭朝夕的緊迫感,密切追蹤新技術,熱情擁抱互聯網,在內容、渠道、平臺、經營、管理等方面加快推進深度融合,改革體制機制,再造生產流程,一批形態多樣、手段先進、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先后涌現,一批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、公信力、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初具雛形,一個新的傳播體系和媒體格局正在形成。
從“光與電”到“數與網”
——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此長彼長,內容優勢與技術優勢雙輪并驅
2016年2月19日上午,人民日報社大院沸騰了,習近平總書記來了!
在新媒體大廈人民日報客戶端,總書記坐到電腦前,面對麥克風錄制了一段音頻:“大家好!在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即將到來之際,我向大家致以節日問候,祝大家身體健康、工作順利、闔家幸福!”隨后他點擊按鍵發布,前方大屏幕上立刻顯示信息發送成功。瞬間,無數網友的留言、點贊如潮水般涌來。這段音頻被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制作成融媒體產品并在全網推送,閱讀量很快超過2.5億。
在人民網視頻直播間,總書記同2000公里之外的福建省寧德市赤溪村視頻連線。人民日報法人微博發起“總書記來到我們中間”話題,閱讀量達到6388.9萬。
29種社屬報刊、31家網站、111個微博機構賬號、110個微信公眾號及20個手機客戶端……如今的人民日報,早已不再是一張報紙,而是一個全媒體形態的“人民日報媒體方陣”,成為擁有報紙、雜志、網站、電視、廣播、電子屏、手機報、微博、微信、客戶端等10多種載體、320個終端載體的媒體集團,覆蓋總用戶超過3.5億人。
從“鉛與火”“光與電”到“數與網”,人民日報的嬗變是傳統主流媒體因勢而謀,應勢而動,順勢而為,推進深度融合的一個縮影。
網絡和數字技術裂變式發展,帶來媒體格局的深刻調整和輿論生態的重大變化,讓傳統媒體站到了創新發展的重要關口。從2014年APEC會議,到2015年“9·3”大閱兵,再到2016年G20杭州峰會,在歷次重大活動、重大事件的報道中,人民日報、新華社、中央電視臺等充分發揮新技術在采訪、編輯、傳播中的重要作用。大數據分析幫助記者處理繁雜的信息,無人機航拍呈現震撼壯觀的全景圖片,VR/AR為讀者呈現三維的感官體驗……新技術手段帶來融合發展的嶄新氣象,拓寬了新聞報道的方式方法,為主流媒體在互聯網時代開發出新的藍海。
唯改革者進,唯創新者強,唯改革創新者勝?!懊襟w融合是我們主動作為的戰略選擇,是我們順時應變的科學選擇,是我們強魂健體的必然選擇?!比嗣袢請笊缟玳L楊振武說。
思想解放的程度,決定了融合發展的力度;思想認識的高度,決定了融合發展的深度。中央和地方各主要媒體把融合發展作為重大改革的“頭號工程”“重點工程”,全力推動,搶先布局。
——新華社瞄準打造“網上通訊社”,制定了新華網、新華社客戶端“雙輪驅動”的戰略規劃,構建跨部門、跨媒介、跨平臺的新聞編輯加工的“中央廚房”,要求一線記者文字、圖片、音視頻“三位一體”,成為報道“標配”。
——求是雜志社、光明日報社、經濟日報社、中國日報社整合內部組織架構,調整人員構成,設立全媒體或融媒體機構,統籌采編資源,推動融合發展。
——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成立融媒體新聞指揮中心,統籌全臺融媒體內容生產,初步形成全臺7×24小時聯合作戰的協調機制,實現了傳播渠道的全能化和生產布局的合理化。
——中央電視臺建立重大宣傳報道臺網一體化統籌機制,建立新聞素材融合共享機制,在重要活動報道中建立“融媒體編輯部”,推動臺網融合。
——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打破常規,采用融合的思路,開展項目建設,建立了包括統籌規劃、業務、技術和財務多部門在內的協同工作機制……
時間表清晰,路線圖劃定,任務書明確,具有四梁八柱性質的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,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優勢互補,彼此借力,顯現出此長彼長的喜人局面,推動了從“+互聯網”到“互聯網+”的歷史轉變。
從做大陣地到創新傳播
——把握輿論引導主動權,搶占信息傳播制高點
2016年的最后一天,中國國際電視臺(中國環球電視網)開播,習近平總書記致賀信要求“堅定文化自信,堅持新聞立臺,全面貼近受眾,實施融合傳播”。
“我們將突出融合傳播,積極發展融媒體業態,打造外宣新旗艦?!敝行扛辈块L、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局長、中央電視臺臺長聶辰席說。中國國際電視臺(中國環球電視網)包括6個電視頻道、3個海外分臺、1個視頻通訊社和新媒體集群,旨在服務全球受眾,講好中國故事,傳播好中國聲音,讓世界認識一個立體多彩的中國。
宣傳思想工作是在人的大腦里搞建設,讀者在哪里,受眾在哪里,宣傳報道的觸角就要伸向哪里,宣傳思想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就要放在哪里。
互聯網發展到今天,已經從門戶時代進入移動互聯時代,我國手機上網使用率在2014年就超過PC電腦,手機成為第一大上網終端,目前國內智能手機聯網終端已超過11億部,移動設備成為多數人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。建好移動新媒體,成為主流媒體重構輿論格局的必爭之地。
“所當乘者勢也,不可失者時也”,中央和地方各主要媒體結合自身實際,發揮各自優勢,轉移陣地,重開戰場。
目前,人民日報客戶端用戶自主下載量達到1.54億,人民日報法人微博在人民網、新浪網、騰訊網三大平臺上的粉絲總數突破8900萬,微信公眾號訂閱量超過840萬,海外社交平臺賬號粉絲量及關注訂閱數3370余萬。報社各編輯部門、社屬媒體也開疆拓土,打造了一批植入黨報基因、獨具風格特色的新媒體平臺,如海外版的“學習小組”“俠客島”,在新媒體領域形成很強的品牌優勢和“吸粉”效應。新華社客戶端累計下載量達到1.8億,各微博賬號粉絲總量4467萬,微信公眾號訂閱量61萬,海外社交平臺賬號粉絲及訂閱量突破2200萬。中央電視臺“央視影音”客戶端下載量5.5億,“央視新聞”客戶端下載量4195萬、微博粉絲量4700萬、微信公眾號訂閱量680萬,海外社交媒體賬號粉絲及關注數5335萬……各媒體你追我趕,爭先恐后,加快在新媒體領域布局,一張新型主流媒體的新版圖日漸清晰。
2015年9月26日,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發展峰會上宣布,中國將免除對有關國家截至2015年底到期未還的政府間無息貸款債務。針對網上部分人的疑問,人民日報客戶端第一時間推出原創報道《中國不是窮大方》,用事實和數據有力回應質疑,引發巨大反響,引導了網絡輿論。
2016年,新華社推出說唱動漫《四個全面》,海內外2000多家網站和新媒體平臺轉載,累計觀看量1.1億人次;制作慶祝建黨95周年微電影《紅色氣質》,被3000多家網站和客戶端轉載,網上瀏覽量突破2億人次。
求是雜志推出原創動漫視頻《“十三五”規劃出爐記》,轉載閱讀量245萬次。
光明日報推出《政協新聞發布會VR實況》,1小時內瀏覽量即突破12萬次。
經濟日報利用數據資源集中展示中國制造和工程成就,其中《讓老外震驚的9項中國制造!Made in China!》半月內即被近萬個微信公眾號轉載,覆蓋用戶2000萬以上。
2016年9月G20杭州峰會期間,中央電視臺推出微視頻《央視紀錄: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天》,首次將電視端未播出的時政畫面精準投放到移動端,被全網首頁、首屏24小時推送,同樣實現了“現象級”傳播,全網視頻播放量逾1.2億次……
無論是報、社、臺,還是網、端、微,內容永遠是根本,融合發展必須堅持內容為王,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。在推進媒體融合發展的過程中,各媒體設置議題能力和話語把控能力明顯增強,話語體系和表達方式不斷創新,新媒體、融媒體產品成為網絡報道的主力軍,在網絡輿論場上發揮了定盤星和導航儀作用。